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喉嚨卡卡」標籤的文章

什麼時候該做內視鏡?

圖片
什麼時候該做鼻咽喉內視鏡? 前言 若要用一句話強調鼻咽喉內視鏡的重要性 我會說: 鼻咽喉內視鏡之於耳鼻喉科=腸胃鏡之於腸胃科醫師 從耳鼻喉科住院醫師第一年開始幾乎天天訓練 累積 5年 的經驗到專科醫師 除了 操作技術 不斷提升外 對 早期癌症的診斷敏銳度 也不斷提升 更進階的還可以搭配器械進行門診手術、夾魚刺異物等 以造福廣大病患為目標 內視鏡發展及簡易分類 內視鏡的起源可以溯及西元1800年Tieman用頭鏡反射光緣至反射鏡 用以觀察病人咽喉 硬式內視鏡 的出現,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目前廣泛應用於檢查耳部、鼻部、各類手術 接著 軟式內視鏡 誕生 也就是標題的 鼻咽喉內視鏡 顧名思義就是 可以同時檢查鼻部、鼻咽、下咽及喉部 早期的軟式內視鏡為 光纖 ,解析度遠不如硬式內視鏡 後來發展出 電子 式軟式內視鏡, 解析度大幅提升 由於造價高昂, 醫學中心 及 高級健檢中心 才比較常見 哪些人建議做內視鏡? 1. 咳嗽超過 一個月 2. 喉部異物感 超過2週 3. 吞嚥困難、容易嗆到 超過2週 4. 痰中帶血 5. 流鼻血 6. 鼻過敏、鼻塞(排除 鼻息肉 ) 7. 疑似吞到魚刺等異物 8. 頸部腫塊 9. 聲音沙啞 超過2週 10. 打呼、疑似睡眠呼吸中止症 以上這些症狀 都不容忽視 ,特別是 接觸過菸、酒、檳榔 以及 有癌症家族史 的人 更是要到 有內視鏡設備的耳鼻喉科診所 詳細檢查!

咽喉胃酸逆流是什麼?

圖片
咽喉胃酸逆流是什麼? 前言 胃食道逆流 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 喉嚨卡卡的病人做完鼻咽喉內視鏡 最常見診斷是 咽喉胃酸逆流 被醫師告知後 當下的反應多是: 我沒有胃酸,怎麼會逆流?! 胃食道逆流 不等於 咽喉胃酸逆流 這裡幫大家釐清一個觀念 胃食道逆流、咽喉胃酸逆流 源頭都是胃酸逆流,但卻是 不一樣的診斷 !! 簡單講,胃食道逆流是 胃酸 逆流到 食道 而咽喉胃酸逆流是 胃酸、胃液其他成分 (胰蛋白脢、膽汁等)逆流到 咽喉 胃食道逆流最常見症狀為 胸口灼熱(89%) 咽喉胃酸逆流最常見症狀為 聲音沙啞(接近100%)、喉嚨異物感等, 只有 6%有胸口灼熱 教科書上針對咽喉胃酸逆流的診斷是有評分標準的(RSI、RFS) 這裡就不細講了 標準的診斷是用 24小時酸鹼值偵測器 ,探頭放到咽喉 如果 24小時內有偵測到一次以上的胃酸逆流 可以診斷,但執行較困難 因此臨床上耳鼻喉科醫師根據病人症狀、反射鏡、 鼻咽喉內視鏡檢查 發現來診斷。 其他差異比較 咽喉胃酸逆流 患者通常具有 直立(白天)逆流 具有 良好的食道運動功能 ,沒有食道炎 但有 食道 上 括約肌(LES)的功能障礙 胃食道逆流 患者具有 仰臥(夜間)反流 食道運動障礙、食道 下 括約肌(LES)的功能障礙 由此可見這是不一樣的兩個疾病! 如何治療咽喉胃酸逆流? 藥物 藥物治療主要是控制胃酸,因此制酸劑有重要的角色 教科書建議使用 較好的胃藥(英文簡稱PPI)治療三個月 再評估療效 PPI這個藥物一般健保不給付,需自費(一天約10-20元不等) 除非有胃鏡報告診斷胃食道逆流或胃潰瘍,可於報告日 4個月內 健保給付 生活作息調整 現在的人生活壓力大,幾乎都有喝茶、喝咖啡 建議 1.飲食上: 甜食、蔥蒜、辣、茶、咖啡、太油或酸的食物減量 2. 戒菸、戒酒 3.吃飯吃8分飽,避免吃太撐 4.勿穿太緊的褲子 5.飯後三小時不要平躺 結論 咽喉胃酸逆流 大部分藥物治療效果不錯 但長遠來看, 生活作息調整亦是關鍵 雖然不容易,但我都會建議病人 先從 減量 開始 另外也提醒,如果症狀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吞嚥困難 除了回耳鼻喉科檢查,也建議做胃鏡,排除食道或胃的其他問題! 參考資料 Bailey 5th (耳鼻喉科教科書)

喉嚨卡卡怎麼辦?

圖片
喉嚨卡卡怎麼辦? 門診經驗 你平常會覺得喉嚨卡卡、喉嚨異物感 吞嚥特別有感覺嗎? 這是耳鼻喉科門診很常見的問題 我想會來求診的,大部分是擔心 長東西?! 頭頸癌發生率 根據台灣癌登資料庫 每年新診斷頭頸癌病人約有 4千多人 發生率不低,在這樣的情況下 喉嚨卡卡 當然要來耳鼻喉科檢查一下比較放心 ! 耳鼻喉科除了懂頭頸癌 檢查設備也最多 最重要的莫過於 鼻咽喉內視鏡 了 透過 高解析度、放大倍率 有助於抓出早期的頭頸癌(口咽、下咽、喉癌) 頭頸癌危險因子 危險因子包含 家族史、菸酒檳榔接觸史、頭頸部放射線治療病史 等 須提高警覺的臨床症狀: 頸部無痛腫塊、痰中帶血、體重減輕、吞嚥困難 等 若有上述症狀或危險因子,務必盡早去耳鼻喉科檢查 結論 喉嚨卡卡 超過一個月 或 有上述症狀、危險因子 -->看耳鼻喉科 -->鼻咽喉內視鏡檢查: 1. 咽喉胃酸逆流(最常見) -->生活作息調整、開立藥物、未改善則建議腸胃鏡 2. 鼻涕倒流(常見) -->控制鼻過敏 3. 疑似良性腫瘤 -->密集追蹤-->若變大或惡化-->轉診至醫院安排切片 4. 疑似惡性腫瘤 -->轉診至醫院安排切片、診斷治療